20090201

伙炭:白在黑 White of Black

阮小芹在深夜拍攝的椅子作品
何兆南拍攝黑夜之後再是暗黑盡頭的行人隧道
尹子聰關於城市和消費的燈光普查

工作再工作室的大門和湯舜《門》的系列

在伙炭工作室開放計劃期間,參觀了The Photocrafters的《都市夜景:白在黑》的攝影展覽,現在放在網誌當然已是明日黃花了。但展覽確是近期幹勁十足的嘗試,展覽內容接連在年青人雜誌連續報導,在一月十八日的星期天下午,參觀人數不絕,相信有不錯的參觀人次。地方偌大的工作室,給人印象認真和專業。四人中的尹子聰算是資深的攝影師了,裝置照片亦是最專業,他的作品早在中央圖書館的《影像香港》已展出過,今次較大的照片呎吋是更能表現出題材的內容;但論展出效果,個人會選在銅鑼灣Edge Gallery的展出版本,燈光照明在這作品可能確實需要認真對待,照片的層次和細緻當有更好的表現。何兆南的行人隧道照片是近期曝光最多的攝影作品,我非常喜歡,但這次展出懸掛和燈光的佈置方式,我只能認同甚具勇敢的嘗試,但卻予照片展出的效果相互抵消,有點可惜。阮小芹的黑夜椅子是第一次觀賞,照片掛滿牆角一隅至天花,多樣方式的相框和裝置的感覺,好像比拍攝的空櫈更為濃烈,照片因放置太久而表面有凸起氣泡,不知是否受潮的現象。湯舜的《門》放於獨立的展示空間,拍攝多道〈門〉的影像,看時沒有他的展覽文字介紹,自己未肯定能否進入他作品的門縫。工作再工作室的名字很有玩味和積極意思,而且讓我想起從前上環吳漢霖老師的〈工作室〉。希望這個工作室下年度會再來一次這樣的高能量的攝影展覽。
那天一如預料,每次參觀完伙炭的開放日,都會一起跟朋友在火炭的大牌檔晚飯,窩心的是今次同檯的有幾個都是從前在〈工作室〉認識的攝影朋友,餸菜的味道其實相當一般,但當然都不太重要了。
香港攝影藝術發展從來都存在無數困難,在《影像香港》的展覽研討會上,提到欠缺藝評人,欠缺市場,欠缺觀眾,欠缺反應。但世界從來如此。在研討會上,我自覺較澳門的朋友幸福。看見中國攝影市場的叫價蓬蓬,倒反而令我看到作品一窩風的傾斜。在中央圖書館《影像香港》的入場人數過萬,其實也比其他視藝界別好多了;最近中環私人畫廊的攝影展發生排隊個半小時方能入場的怪事;到自稱第四代香港人(呂大樂的分類)的何兆南和黑點友伴的伙炭工作室的展覽突襲。我只能用正能量的告訴各位友人,從自身的本份出發。香港最有活力的電影製作和流行音樂,無不由原來的高點滑下,從前自己每週都會身體力行幫趁正版的音樂和電影,現在根本供應也出問題了。香港從來都不是尊重創作的地方,看到年青攝影師薪火相傳般製作展覽,我是由衷的欣悅和佩服,寫下這些令人鼓舞的消息,當是推波助瀾,僅此而已。但當然永遠有人發出對未來的遐想與期望,我的答案是靠自己,這已是個web 2.0的年代,很多沒有想到過的東西將會在未來發生,我想也沒有想過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