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1122

司馬十一《沉澱》



梁國建先生形容司馬十一的博學多才,不是先說明他得到的三個大學學位資歷,而是司馬答對了誰是淺見美娜!這條深過百萬零一夜的百萬問題,他游刃有餘的輕鬆答道,應該是跟他留學曰本和對通識的追求有關。認識司馬十一是從早幾年每周追讀他在信報寫的攝影師訪問專欄,訪談的都是香港資深和認真的攝影師朋友。文字從抽象的攝影理念到深博的攝影術交流,能在香港報紙的文化版面佔據半版篇幅逾年,實在是奇蹟,當然現在亦已成為古蹟。
司馬除了執筆書寫專欄外,每次都在訪談當時,以大片幅的菲林相機拍攝被訪的攝影師,黑白菲林加上背景模糊的Bokeh效果;當然最有趣的自然是拍攝者跟被攝的互動和權衡關係;須知道被攝者大都是資深的攝影師,拍攝過程的箇中微妙,就是旁觀的也會感到趣味然。司馬曾將照片在香港藝穗會展出過,當然質素比印在報紙好太多了;現在把這批作品造成了iPhone和iPad的程式;不知道是不是香港第一個以展示大片幅菲林作品的apps。我喜歡在iPad看,以這樣的呎吋,擬似觀看8x10的原大感覺,這是觀看距離和菲林比例的模擬連繫,對菲林執迷不悟的另類安慰。程式另有其他的作品部份未完成;建議司馬將程式繼續發展,待ipad3裝有像樣點的鏡頭,發展可以拍成迷人Bokeh的散景深大片幅效果相機程式,看來ipad都要有large format的需求
記憶中曾經下載過純是展示攝影師作品的iphone程式不多,新聞風景旅遊的不算,日本攝影師佐藤謙吾 Kengo Sato的《Silent Fiction》,可能是唯一。照片利用巧妙的技巧,營造東京給大洪水淹浸的冷酷異境。iphone和iPad其實可說是當下跟攝影最貼近的生活器材。連Annie Leibovitz在NBC電視台接受訪問時,坦然認為iPhone是當今的快拍相機(snapshot camera of today),卡片式袖珍數碼相機相信沒太多生存空間了。
記得多年以前,試用配備剎有介事蔡司鏡頭皇牌手機,看過照片後立刻放手,即時將菲林大量入貨!
這個十年多以前的生活基本需求;電話加相機,竟然最後是給十年前臨近終結的蘋果公司完成。現在每每見到新聞報導那麼多人排隊輪候買iPhone,我完全沒半點詫異;始終那確是年代的理性消費。無論你是用家還是水貨用家。
當然由一個完全未有使用過PC和視窗系統的人說出這樣的話,想說的其實是另外的東西。


Enhanced by Zemanta

沒有留言: